65 岁的老王,被帕金森病折磨了整整 8 年。颤抖的双手、僵硬的肢体,还有缓慢的行动,让他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。长期服用抗帕金森药物,不仅效果越来越差,还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。在多方打听后,老王在家人的陪伴下,接受了帕金森手术治疗。术后,老王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,原本颤抖不止的双手变得稳定,肢体也不再那么僵硬。这让老王和家人喜出望外,可随之而来的问题却让他们犯了难:手术后还需要继续服药吗?带着这个疑问,老王来到了昆明康瑞医院,找到了神经内科的何栋源医生。
手术并非一劳永逸,服药仍有必要
何栋源医生介绍,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,主要是由于大脑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,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,从而引发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症状。目前,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是治疗帕金森病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。它通过在大脑特定部位植入电极,发放弱电脉冲,刺激相关神经核团,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,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。然而,手术并不能根治帕金森病,也无法阻止病情的自然进展。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仍会持续受损,因此,术后继续服药依然非常必要。
术后服药剂量或可调整
虽然术后需要继续服药,但何栋源医生强调,药物剂量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。一般来说,在手术成功的前提下,患者术后的服药剂量可以显著减少。这是因为手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症状,与药物治疗起到了协同作用。例如,一些患者在术前需要大剂量服用抗帕金森药物,术后通过合理的程控调节和适当的药物调整,既能维持较好的治疗效果,又能减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。不过,具体的剂量调整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、身体反应等进行综合评估,患者切勿自行增减药量。
非运动症状的控制需药物辅助
除了运动症状,帕金森病患者还常常伴有非运动症状,如睡眠障碍、便秘、嗅觉减退、抑郁焦虑等。何栋源医生指出,手术主要针对的是运动症状,对非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有限。因此,为了全面控制病情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,术后仍需依靠药物来缓解非运动症状。比如,对于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,可能需要服用助眠药物;对于存在抑郁焦虑情绪的患者,可能需要使用抗抑郁、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。
长期随访与个体化治疗
何栋源医生特别提醒,帕金森病患者术后需要进行长期随访。在随访过程中,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包括药物种类和剂量的调整,以及对脑深部电刺激器参数的优化。每个患者的病情发展和身体状况都存在差异,因此,个体化治疗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。通过定期随访,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,为患者提供更精准、更有效的治疗。
治疗帕金森,到昆明康瑞医院
昆明康瑞医院在帕金森病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。医院神经内科拥有一支经验丰富、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,以何栋源医生为核心,团队成员在帕金森病的诊断、治疗和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医院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,如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(MRI)、脑电生理监测系统等,为帕金森病的精准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在治疗过程中,医院采用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,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、康复科等多个科室紧密配合,为患者提供从诊断、手术到术后康复、随访的全程服务。同时,医院注重个性化治疗,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,帮助帕金森病患者最大程度地改善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
热点问题:本月帕金森患者关注的问题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