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 岁的李先生,被帕金森病困扰了 5 年。起初,药物治疗效果显著,手抖、肢体僵硬等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,生活基本能够自理。然而,近一年来,李先生发现药物效果越来越不稳定。有时,服药后症状能明显缓解,可没过几个小时,症状又卷土重来,而且比之前更加严重。他不仅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,走路也变得摇摇晃晃,经常摔倒。这让李先生和家人十分苦恼,四处求医问药,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,却始终无法解决问题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李先生来到昆明康瑞医院,找到了何栋源医生。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,何医生发现,李先生治疗效果不佳的背后,隐藏着血药浓度波动的问题。那么,血药浓度波动究竟是如何影响帕金森病治疗的呢?昆明康瑞医院的何栋源医生,将为我们揭开其中的秘密。
血药浓度波动,帕金森治疗的 “绊脚石”
何栋源医生介绍,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,通过补充大脑中缺乏的多巴胺来缓解症状。然而,药物在体内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和排泄过程较为复杂,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导致血药浓度出现波动。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,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。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,稳定的血药浓度至关重要。当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时,药物能够发挥最佳疗效,缓解患者的症状;一旦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治疗范围,药物疗效就会大打折扣,症状便会再次出现或加重;而当血药浓度过高时,又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,如恶心、呕吐、异动症等,同样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像李先生这样,药物效果时好时坏,就是典型的血药浓度波动导致的。
哪些因素导致血药浓度波动?
饮食因素
何医生指出,饮食是影响血药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。例如,高蛋白食物会与左旋多巴(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物)竞争肠道吸收位点,从而减少左旋多巴的吸收,降低血药浓度。如果患者在服用左旋多巴后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肉类、奶制品等高蛋白食物,就可能导致药物疗效降低。此外,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,高脂肪食物可能会延缓药物的吸收,使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推迟。
药物相互作用
帕金森病患者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,以控制病情和缓解症状。然而,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,影响药物的代谢和血药浓度。何栋源医生介绍,一些抗抑郁药物、抗高血压药物等,可能会与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。比如,某些抗抑郁药物会抑制肝脏中参与帕金森病药物代谢的酶,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减慢,血药浓度升高,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。因此,患者在就医时,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,以便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,并调整用药方案。
个体差异
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理机能都存在差异,这也会导致对药物的吸收、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同,从而引起血药浓度波动。何医生表示,年龄、性别、肝肾功能、遗传因素等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过程。例如,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相对较弱,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,可能需要适当调整药物剂量,以避免血药浓度过高。此外,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,使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。
如何稳定血药浓度,提高治疗效果?
合理饮食
何栋源医生建议,帕金森病患者应合理安排饮食。在服用左旋多巴等药物时,尽量避免与高蛋白食物同时摄入,最好在饭前 1 小时或饭后 1 个半小时服药。如果需要补充蛋白质,可以选择在晚餐时适当增加高蛋白食物的摄入。同时,保持饮食均衡,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食物,以确保药物能够正常吸收。
规范用药
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、按量服药,是稳定血药浓度的关键。何医生强调,患者不可自行增减药量、漏服或停药。如果需要同时服用其他药物,应告知医生,由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,并调整用药方案。此外,患者还应注意药物的保存方法,避免药物受潮、变质,影响药效。
定期监测血药浓度
定期监测血药浓度,能够及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情况,为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提供依据。何栋源医生介绍,对于血药浓度波动较大的患者,医生可能会根据监测结果,调整药物剂量、服药时间或更换药物种类,以确保血药浓度稳定在有效治疗范围内。
治疗帕金森,到昆明康瑞医院
在昆明康瑞医院,何栋源医生带领的医疗团队在帕金森病治疗方面经验丰富。医院配备先进的血药浓度监测设备,能够精准检测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。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综合考虑饮食、药物相互作用、个体差异等因素,帮助患者稳定血药浓度,提高治疗效果。此外,医院还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随访服务,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支持,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帕金森病,提高生活质量。
热点问题:本月帕金森患者关注的问题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