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8 岁的张先生,近两年来一直被身体的各种不适困扰。起初,他总感觉颈部僵硬、疼痛,手臂还时常麻木,便前往附近医院就诊。医生根据症状和简单检查,诊断他为 “颈椎病”,并开了些缓解疼痛的药物。然而,服药后症状并未改善,张先生的痛苦依旧。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,张先生辗转多家医院,先后被诊断为 “肩周炎”“末梢神经炎” 等,接受了各种治疗,可病情却越来越严重。他不仅肢体活动愈发不灵活,连面部表情都逐渐变得僵硬,情绪也变得低落、焦虑。家人见他状态不佳,又带他去看心理医生,这次被诊断为 “抑郁症”,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。
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,张先生在昆明康瑞医院遇到了陈鸿耀医生。陈医生在详细了解张先生的病史和症状后,高度怀疑他患的并非之前诊断的疾病,而是帕金森病。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查,张先生最终被确诊为帕金森病。这一确诊结果让张先生和家人十分震惊,回顾这两年多的误诊经历,他们懊悔不已。那么,为何帕金森病如此容易被误诊为 “颈椎病”“抑郁症” 等疾病呢?昆明康瑞医院的陈鸿耀医生,将为我们详细解读。
帕金森病与颈椎病:症状相似易混淆
陈鸿耀医生介绍,帕金森病和颈椎病在早期症状上有相似之处,这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。帕金森病患者早期常出现肢体震颤、僵硬、活动不灵活等症状,而颈椎病患者由于颈椎病变,压迫神经和血管,也可能导致上肢麻木、无力、活动受限,颈部僵硬、疼痛等。以张先生为例,他最初出现的颈部僵硬、手臂麻木等症状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颈椎病。但实际上,帕金森病的肢体症状多为双侧不对称,且静止性震颤较为典型,即在安静状态下出现,活动时减轻,情绪激动时加重。而颈椎病引起的肢体症状往往与颈部姿势和活动有关。陈医生强调,医生在诊断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,如颈椎影像学检查、神经系统检查等,才能准确区分两者,避免误诊。
帕金森病与抑郁症:心理症状掩盖真相
陈鸿耀医生指出,帕金森病与抑郁症之间也存在误诊的情况。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过程中,由于身体功能逐渐受限,生活质量下降,很容易出现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问题。同时,抑郁症患者也可能出现躯体症状,如肢体乏力、动作迟缓等,与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有一定相似性。像张先生后来出现的情绪低落、焦虑,以及面部表情僵硬、肢体活动不灵活等,被误诊为抑郁症。但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症状通常是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后逐渐加重,且除了心理症状外,还有明显的运动障碍,如震颤、肌强直、运动迟缓等。而抑郁症患者主要以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等心理症状为主,躯体症状相对较少且不具有帕金森病典型的运动特征。陈医生提醒,对于既有心理症状又有躯体症状的患者,医生要综合判断,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心理评估,以明确诊断。
提高诊断准确率:多维度评估是关键
陈鸿耀医生强调,为了避免帕金森病被误诊,提高诊断准确率至关重要。一方面,医生要加强对帕金森病的认识,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演变过程、家族病史等,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,包括运动功能、平衡能力、协调能力等评估。同时,借助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,如脑部影像学检查(MRI、CT 等)、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等,进一步明确诊断。另一方面,患者及家属也要提高警惕,如果出现肢体震颤、僵硬、活动迟缓等症状,且经治疗后效果不佳,应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,向医生详细描述病情,以便医生做出准确判断。
治疗帕金森,到昆明康瑞医院
在昆明康瑞医院,陈鸿耀医生带领的医疗团队在帕金森病诊疗方面经验丰富。医院配备先进的检查设备,如高分辨率 MRI、多巴胺转运体显像仪等,能够精准检测帕金森病相关指标,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。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综合运用药物治疗、康复训练、心理疏导等多种手段,帮助患者缓解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同时,医院注重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,定期举办帕金森病防治知识讲座,提高公众对帕金森病的认识,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。从诊断到治疗,再到康复指导,昆明康瑞医院致力于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全方位、专业的医疗服务,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热点问题:本月帕金森患者关注的问题.